高中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4-11-07 18:06:39
精选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10篇

精选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10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数学说课稿10篇,欢迎大家分享。

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本次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集合》(第一课时)。集合这一课里,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集合元素的特征以及常用集合的表示。把集合的初步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以及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从知识结构上来说是为了引入函数的定义。因此在高中数学的模块中,集合就显得格外的举足轻重了。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结构和内容以及教材地位和作用,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心理特征,依据新课标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掌握集合元素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设置提出问题,揭示课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习惯。并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实现"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的人文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由集合的学习感受数学的简洁美与和谐统一美。同时通过自主探究领略获取新知识的喜悦。

(3)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元素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二、说教法和学法

接下来则是说教法、学法

教法与学法是互相联系和统一的,不能孤立去研究。什么样的教法必带来相应的学法,以遵循启发性原则为出发点,就本节课而言,我采用"生活实例与数学实例"相结合,"师生互动与课堂布白"相辅助的方法。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体验,凭借有趣、实用的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然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探究能力,更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技能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自主探究、观察发现、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等。

总之,不管采取什么教法和学法,每节课都应不断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机制,不断优化教师本身的教学行为,自始至终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说教学过程

接着我来说一下最重要的部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这节课的流程主要分为六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入目标)、自主探究(感知目标)、讨论辨析(理解目标)、变式训练(巩固目标)、课堂小结(自我评价)、作业布置(反馈矫正)。上述六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多层次、多角度地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引入目标

课堂开始我将提出两个问题:

问题1:班级有20名男生,16名女生,问班级一共多少人?

问题2:某次运动会上,班级有20人参加田赛,16人参加径赛,问一共多少人参加比赛?

这里我会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讨论问题,事实上小组合作的形式是本节课主要形式。

待学生讨论完毕以后我将作归纳总结:问题2已无法用学过的知识加以解释,这是与集合有关的问题,因此需用集合的语言加以描述(同时我将板书标题:集合)。

安排这一过程的意图是为了从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了解数学来源于实际。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欲望。

很自然地进入到第二环节:自主探究

让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有那些概念?

(2)有那些符号?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安排这一过程的意图是给学生提供活动空间,让主体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让学生自主探究之后将进入第三环节:讨论辨析

小组合作探究(1)

让学生观察下列实例

(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

(2)所有的正方形;

(3)到直线 的距离等于定长 的所有的点;

(4)方程 的所有实数根;

通过以上实例,辨析概念:

(1)集合含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而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表示方法:集合通常用大括号{ }或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而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小组合作探究(2)——集合元素的特征

问题3:任意一组对象是否都能组成一个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有什么特征?

问题4:某单位所有的"帅哥"能否构成一个集合?由此说明什么?

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

问题5:在一个给定的集合中能否有相同的元素?由此说明什么?

集合中的元素是不重复出现的

问题6:咱班的全体同学组成一个集合,调整座位后这个集合有没有变化?由此说明什么? 集合中的元素是没有顺序的

我如此设计的意图是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感受问题是学习数学的根本动力。

小组合作探究(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问题7:设集合A表示"1~20以内的所有质数",那么3,4,5,6这四个元素哪些在集合A中?哪些不在集合A中?

问题8:如果元素a是集合A中的元素,我们如何用数学化的语言表达?

a属于集合A,记作a∈A

问题9:如果元素a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我们如何用数学化的语言表达?

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小组合作探究(4)——常用数集及其表示方法

问题10:自然数集,正整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等一些常用数集,分别用什么符号表示?

自然数集(非负整数集):记作 N

正整数集:

整数集:记作 Z

有理数集:记作 Q 实数集:记作 R

设计意图:由于不同的人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体验和理解。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相互得到启发,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第四环节:理论迁移 变式训练

1.下列指定的对象,能构成一个集合的是

① 很小的数

② 不超过30的非负实数

③ 直角坐标平面 ……此处隐藏17177个字……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掌握指数函数图像、性质及其简单应用。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和分类讨论思想,增强学生识图用图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知识的严谨科学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法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逐步形成,但由于年龄的原因,思维尽管活跃敏捷,却缺乏冷静深刻。因此思考问题片面不严谨。

2、教法分析:基于以上学情分析,我采用先学生讨论,再教师讲授教学方法。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另一方面用教师的讲授来纠正由于学生思维过分活跃而走入的误区,和弥补知识的不足,达到能力与知识的双重效果。

3、学法分析

让学生仔细观察书中给出的实际例子,使他们发现指数函数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再根据高一学生爱动脑懒动手的特点,让学生自己描点画图,画出指数函数的图像,继而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指数函数的性质,学生经历了探究的过程,培养探究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问题1: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一个这样的细胞分裂 次后,得到的细胞分裂的个数 与 之间,构成一个函数关系,能写出 与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吗?

学生回答: 与 之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 。

问题2:折纸问题:让学生动手折纸

学生回答:①对折的次数 与所得的层数 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

②对折的次数 与折后面积 之间的关系(记折前纸张面积为1),得出结论

问题3:《庄子。天下篇》中写到“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学生回答:写出取 次后,木棰的剩留量与 与 的函数关系式。

设计意图:

(1)让学生在问题的情景中发现问题,遇到挑战,激发斗志,又引导学生在简单的具体问题中抽象出共性,体验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从而引入两种常见的指数函数① ②

(2)让学生感受我们生活中存在这样的指数函数模型,便于学生接

受指数函数的形式。

(二)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观察,三个函数中,底数是常数,指数是自变量。

设计意图:充实实例,突出底数a的取值范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函数 分别以 的数为底,加深对定义的感性认识,为顺利引出指数函数定义作铺垫。

(三)新课讲授

1.指数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函数 叫做指数函数,其中 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R。

含义:

设计意图:为 按两种情况得出指数函数性质作铺垫。若学生回答不合适,引导学生用区间表示:

问题:指数函数定义中,为什么规定“ ”如果不这样规定会出现什么情况?

设计意图: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规定底数大于0且不等于1呢?这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为突破难点,采取学生自由讨论的形式,达到互相启发,补充,活跃气氛,激发兴趣的目的。

对于底数的分类,可将问题分解为:

(1)若 会有什么问题?(如 ,则在实数范围内相应的函数值不存在)

(2)若 会有什么问题?(对于 , 都无意义)

(3)若 又会怎么样?( 无论 取何值,它总是1,对它没有研究的必要.)

师:为了避免上述各种情况的发生,所以规定 。

在这里要注意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

设计意图:认识清楚底数a的特殊规定,才能深刻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域是R;并为学习对数函数,认识指数与对数函数关系打基础。

教师还要提醒学生指数函数的定义是形式定义,必须在形式上一模一样才行,然后把问题引向深入。

1:指出下列函数那些是指数函数:

2:若函数 是指数函数,则

3:已知 是指数函数,且 ,求函数 的解析式。

设计意图 :加深学生对指数函数定义和呈现形式的理解。

2.指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画出下列指数函数的图象

画函数图象的步骤:列表、描点、连线

思考如何列表取值?

教师与学生共同作出 图像。

设计意图:在理解指数函数定义的基础上掌握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关键在于弄清底数a对于函数值变化的影响。对于 时函数值变化的不同情况,学生往往容易混淆,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为此,必须利用图像,数形结合。教师亲自板演,学生亲自在课前准备好的坐标系里画图,而不是采用几何画板直接得到图像,目的是使学生更加信服,加深印象,并为以后画图解题,采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打下基础。

利用几何画板演示函数 的图象,观察分析图像的共同特征。由特殊到一般,得出指数函数 的图象特征,进一步得出图象性质:

教师组织学生结合图像讨论指数函数的性质。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他们的潜能,尽量由学生自主得出性质,以便能够更深刻的记忆、更熟练的运用。

师生共同总结指数函数的性质,教师边总结边板书。

特别地,函数值的分布情况如下:

设计意图:再次强调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底数a的关系,并具体分析了函数值的分布情况,深刻理解指数函数值域情况。

(四)巩固与练习

例1: 比较下列各题中两值的大小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指数值的特征,思考比较大小的方法。

(1)(2)两题底相同,指数不同,(3)(4)两题可化为同底的,可以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比较大小。

(5)题底不同,指数相同,可以利用函数的图像比较大小。

(6)题底不同,指数也不同,可以借助中介值比较大小。

例2:已知下列不等式 , 比较 的大小 :

设计意图:这是指数函数性质的简单应用,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加深对指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的理解和记忆。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你又掌握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你能将指数函数的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小结中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并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六)布置作业

1、练习B组第2题;习题3-1A组第3题

2、A先生从今天开始每天给你10万元,而你承担如下任务:第一天给A先生1元,第二天给A先生2元,,第三天给A先生4元,第四天给A先生8元,依次下去,…,A先生要和你签定15天的合同,你同意吗?又A先生要和你签定30天的合同,你能签这个合同吗?

3、观察指数函数 的图象,比较 的大小。

《精选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