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4-10-31 03:10:42
有关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六篇

有关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六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语文说课稿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劝学》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单元主要是先秦诸子散文,其篇目的顺序安排也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定,前面两篇分别是孔子的《论语》和《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而《劝学》则是《荀子》的开篇之作,主要讲述了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为什么要选择这篇呢?首先,荀子是继孔孟之后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而且,《劝学》是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所以放在这个位置,对于已经熟悉高中学习方式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高中语文教材大纲要求我们:继续熟悉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一般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而本文又是一篇文言文阅读课文,从文体上讲,又是一篇典型的总——分式议论文,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既要担负起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任务,又要把在精读课中学到的知识延伸,能力迁移,形成基本技能的双重任务。基于此,我确立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实词如:劝、中、就、假、绝等等,虚词如:而、焉、以、其、之。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诵的技巧。

3、德育目标: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根据这些教学目标我确立了本文的重难点:

1。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二、说教法:

学生通过前一单元的文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而且,我所教授的班级中有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在教师地点拨下较准确地分析文言文的各种特殊现象,比如词类活用、句式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所以拟定采用以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突破重难点。主要的教学设想是:

1、抓住学生好新好奇的特点,利用幻灯片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其集中注意力,并激发其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以思维训练为中心,通过提问、讨论、学生质疑学生答疑、教师点拨的方式饿授课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解决文字障碍,并掌握文言知识,特别是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以文章的脉络为基础,在自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每段中找出比喻句,并引导学生得出比喻的含义和他们的内在关系,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轻松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

4、在授课的同时注意提醒学生背诵课文的技巧。

三、说学法:

由于初高中对文言文的掌握程度的要求有所不同,高中要求得更深,所以,这对于部分学生特别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听不懂,看不懂的挫折感可能会更加严重,这时候,学生只有从教师身上得到肯定,才能建立起自信心,也才能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学生的年龄层决定了他们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的特点,所以,在学生的学法上我设定:

1、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发表见解,并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

2、学生在学习本文时将遇到一些知识障碍,如“虽有槁暴,无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生词比较多,又是判断句式,学生比较难于理解,所以教师更做好点拨工作,首先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尝试翻译重点句子,从而教给他们处理这类问题的能力。

3、学会辨析词义,并对重点字词的意思进行归纳总结。

四:说教学程序:

布置预习:预习《劝学》,找出比喻句,思考每一段的比喻句的含义和它们的内在联系。

第一课时:

1、导入:以《花未眠》中“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入手,引出人不能因为能力有限自然美无限就停止审美,停止审美意味着死亡的结论,使他们更深刻的明白,学习不能因为没有止境就停止学习。自然导出新课

2、解题。包括:

(1)、“劝”的意思为鼓励,并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中的句子(国人皆劝),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

(2)、荀子简介,复习孔子和孟子的相关知识。

3、听磁带并对照注释,正字正音。主要有:、槁暴、舆、跬步、骐骥、锲

根据预习,学生对不理解的字词进行质疑,其他同学答疑,教师进行点拨。

4、找出第二段中的五个比喻句,并分析其含义和内在联系。

“青,取之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为轮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得到提高和发展,并且能够改变原来的状态。

5、约五分钟时间给学生按照论证过程尝试背诵。

6、仿照第二段的分析方法,尝试以相同的方法分析第三、四段的比喻句的内在联系

7、归纳:本文的设喻有什么特点: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设喻方式多样(类比、对比、正面、反面)

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8、总结:《劝学》以“劝”字统领全文,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个角度说明了“学不可以已”的论点。

五、教学设计依据:

通过学生的讨论、质疑和答疑,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这样循序渐进,能发散重难点,使其迎刃而解;又有利于学生从大出入手,品味细微知识,并形成好的阅读习惯,逐渐形成一个学习系统。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2

一. 教材分析和处理:

《蜀道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二单元的第一首诗歌。第二单元是唐代诗歌单元,单元目标重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的审美情趣,解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的不同风格,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本单元的设置意图是在必修2古代诗歌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考查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依据以上内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制如下:

< ……此处隐藏8841个字……人人生之秋。此教学环节意在让学生对诗歌有更深入的体会和深切的感悟,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于第三个层面,即诗人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鉴赏文本应把握文本背后的思想内核,情感内涵的要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由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小组讨论:诗人悲秋,悲自然之秋,悲生命之秋,这些也许都不是“悲秋”的根本,研读尾联思考“悲秋”的根本是什么?

此问题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抓住尾联中的“艰难”一次并结合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讨论、分析。艰难在这里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初中时所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表现了诗人流寓蜀中生活的艰难,更写出了诗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推己及人的伟大胸怀。由此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悲秋”不仅是悲自然、悲个人,更深层的是悲国家、悲社会,相对于国家的风雨飘摇,破败不堪,诗人自己的生活困顿、年老多病,大自然的秋风萧飒,即个人之秋、自然之秋只不过是文本的表层罢了。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作为平等主体参与讨论,最后只进行简要的梳理。

(五)课堂小结

在最后,我将对本课进行总结:“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自然秋景的悲伤,有对自身命运的嗟叹,更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读这首诗,应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明代胡应麟推此诗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确实如此。”

(六)作业设计:

要求学生课下研读杜甫的其他诗作,并以小课题的形式写出一篇关于杜甫专题的研究小论文。

布置这项作业,一是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二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的成果,培养学生培养学生求知欲望和真正的主动意识。

(七)、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主要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路。

首联哀婉孤独

颔联沉郁高昂悲自然之秋

颈联愁苦沉痛悲人生之秋

尾联忧愤无奈悲国家之秋

总之,这堂课将在美妙的诵读中开始,在学生的思考中结束,我将尽全力去创设温馨、和谐而又创新、热烈的课堂氛围,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6

《斑纹》这篇课文出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专题“科学之光”第二个板块“奇异的自然”,这个专题的学习方式的文本研习。教材第41页“写作指导”中有一段说明:“‘科学之光’专题所收入的全部是说明文。这些文章,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文艺性说明文。是用文艺笔调或形式写成的说明文。它的写法颇多,可以调动各种写作手法,甚至采用故事、童话或寓言的形式,让读者觉得活泼有趣,使人们在艺术享受之中接受科学熏陶。如《南州六月荔枝丹》和《斑纹》。”

可见,教材对于《斑纹》的文体定位是文艺性说明文,在学习本文时应体会这种“在艺术享受之中接受科学熏陶”的过程。而且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实用类文本的教学内容”,自然而然地就把这篇文章定位为说明文来教学了。

但初读《斑纹》,却迷失在周晓枫华美而考究的文字当中。这个专题中,最吸引人、最耐读的文章应该就是这篇《斑纹》了,这也可以说是选择这篇文章来执教的原因。但它也是最不像说明文的一篇文章。看着“文艺性说明文”的文体定位,不禁有些疑惑。看了周晓枫的原文之后,更加觉得左右为难:这本是一篇更加丰富绵密的散文啊,作者用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调雕琢出来的那些清晰真实的感受,被大幅删减,成了教材中的这篇课文,少了很多主观的感触,主要是以客观描述为主(特别是蛇这部分),这样就是说明文了吗?

想来学生也有类似的感受。批改了学生的预习作业后,他们的初读感受大致如此:文章的语言很生动,很美;作者写了这么多斑纹,到底想表达什么;这篇文章是说明文还是散文?这些问题应该是重点要解决的教学内容。

再细读《斑纹》,这是一篇表现大自然奇异之美的散文,大自然的奇异之美包含许多方面,斑纹是其中之一。在这篇文章里面,周晓枫写了很多的斑纹,引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斑纹无处不在”。周晓枫的这篇文章写得很美,首先就在于它呈献给读者很多斑纹的美,这些斑纹甚至超出了我们平常的想象;其次是语言美,这篇文章充分展示了周晓枫书面语言的丰赡、华美、考究和绵密;再次是思维美,周晓枫对于大自然有着独特的思维,她常常在自然、文化和人生之间,发现富于智慧的意义联系。

而这些自然美、语言美、思维美,我觉得都有一个共同的载体,就是周晓枫独特的文字。她说自己是个“不可救药的修辞爱好者”,完美主义使得她难以容忍平淡的表达,对语句有着长久的雕琢耐心。这篇文字所描述的内容、描述的方法、想表达的思想,都是融合在这样华美的文字里的。

所以执教这篇文章时,我以品味语言为主线,设计了三个活动。在三个活动之前,首先是寻找直接描写“斑纹”的文字,通过这个环节,主要是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理清作者写了哪些斑纹、哪几类斑纹。同时也初步了解作者对斑纹的定义:斑纹起源于对一种简单图案的特别嗜好:或直或曲的线条,大小不一的色块,或者,就是一个普通的圆点,不断的复制构成惊人的繁复效果。重复,使图案与图案之间超越了和的累加,而演变为乘法的关系。

第一个活动,比较阅读《像山那样思考》、《鸟啼》、《斑纹》中的几个语段,分析它们的文体特征和语言特征。《像山那样思考》、《鸟啼》是我们学过的、也以动物为题材的散文,细读之后,可以发现它们与《斑纹》的语言还是有区别的,后者在写到某些动物的生活习性时,语言是比较客观准确的。通过这个活动主要是想确定《斑纹》作为说明文的文体特征,文章内容也具备一定的科学性,这是不可忽视的。

第二个活动,比较阅读《奇妙的克隆》、《景泰蓝的制作》、《斑纹》中的几个语段,思考《斑纹》的文字表述有何特点,并结合具体语句说说这样的表述有何好处。《斑纹》是说明文,但它的语言文字与一般的说明文很不一样,甚至与同被定位为“文艺性说明文”的《南州六月荔枝丹》也是截然不同的。根据教材41页对说明文的分类,我选取了另外两篇学过的说明文,来使学生理解阐述性说明文、程序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这三者的不同。比较之后,可以进一步深入《斑纹》文本本身,去品味周晓枫诗意的语言。

第三个活动,以周晓枫另一篇文章《它们》中的一句话为例,来研读她文字中自然与社会的联系,探究她的言外之意。除了文学性外,周晓枫的文章还有一个明显的哲理性。而这种哲理性,主要是通过品味那些富有深意的语句,这样的语句很好找,但句中的深意却很难准确理解。在探讨这些语句哲理意味的过程中,周晓枫写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应该可以慢慢挖掘出来。

所以在学习本文时,我觉得应该抓住科学、文学、哲学三个关键词,体会欣赏本文知识性、文学性与哲理性的交融。而斑纹,既指那些有形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由简单图案不断复制而形成的繁复效果图,又指那些无形但可以感受、体悟到的诸如生命的印记、情感的体验、生存的状态等,甚至可以指自然法则,即斑纹是大自然赋予万物的共同特征,斑纹充分体现了大自然的伟大与智慧。作者始终对斑纹、对大自然怀有一种敬畏的心情。

《有关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六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