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一课”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第一课”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想
高中语文第一课是整个高中语文学习的起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课前发放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基础,以此确定课程重点,做到有的放矢。同时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开启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的生涯探索,让其更好地理解语文学习对自己人生的影响和意义,从而更好地规划今后的学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语文的概念、价值及重要性。
2.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让学生初步了解高中语文课程体系。
4.从生涯规划角度引导学生探索语文学科对其未来职业的影响,树立“大语文”观。
教学过程
一、问卷调查反馈
问卷
对语文是否有兴趣
感兴趣的原因
不感兴趣的原因
语文学习中最大的困难
课外阅读的习惯
表达能力
语文知识积累
语文课堂参与情况
请学生解读调查表反馈信息,明确课程重点:理解高中语文学习的方向、价值和意义。
二、播放微课,了解“语文”的概念,明确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语文”一词产生于19世纪末,但作为课程名称的时间较晚。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制度,开办新学堂,设有“国文”课一科,教授历代古文。五四运动爆发后,小学改设“国语”,教授白话短文。
1949年,叶圣陶先生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他认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这一建议被采纳后推向全国。从此,“语文”成了中小学母语课程以及教材的通用名称。
语文中的“语”,一般指语言,“文”有四层含义,即文字,文章,文学,文化。语文学习的载体是语言文字及其系统化后形成的文章与文学作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这样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特点。
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重点探讨“语文”的工具性,通过一系列图片、视频材料以及课堂活动让学生真切感受“语文”这个工具的重要性。
1.明确湖北省高考改革方案中语文学科的地位:必选,150分,原始分计入总成绩。
2.展示图片:街上错误广告招牌、清华大学20xx年迎新照片(将“热烈”一词误作“热列”),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道歉信(在北大120周年校庆致辞时,他把“鸿鹄(hú)志”念成了“鸿浩(hào)志”)
——一个字的书写,一个词的读音,一个句子的语法,看似微小,却体现了一个人最基本的文化素养,一旦弄错就会闹笑话,有时甚至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而语病的泛滥会形成一种“语言腐败”,久而久之,势必导致公众智识的下降。所以,规范、准确地使用语言文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它是我们用好“语文”这个工具的前提。
3.展示视频:关羽、张飞在表达上的巨大差别。
引导学生思考现代社会中表达的重要性,同时列举现代社会中与表达密切相关的`职业。
学生讨论交流,集中列举。
4.课堂活动:未来科技公司面试现场(岗位:游戏软件工程开发师)
请三名同学上台,模拟面试现场,做一分钟自我介绍。其他同学充当面试官并做点评。
——短短的一分钟能看出什么?能看出你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能否抓住问题的重点;能看出你的逻辑能力:思路是否清晰;还能看出你的语言能力:表达是否新颖,是否有感染力。
无论未来你是何种身份,从事何种职业,优秀的表达力都是你的核心竞争力。数学家华罗庚曾说:不管学文学理,都要学好语文。因为语文天生重要。不会说话,不会写文章,行之不远,存之不久。
四、高中语文教材知识体系
语文的学习不是简单地教给大家一些表达的技巧,而是要开阔我们的视野,发散我们的思维,启迪我们的智慧,从而让我们的表达更有力量。展示高中语文的教材编排:
必修教材模块:
阅读鉴赏(侧重于文体特征与人文内涵相结合)
表达交流(侧重于作文教学与口语交际相结合)
梳理探究(侧重于汉语文化和文学的知识积淀)
名著导读(侧重于开阔视野及丰富阅读经历)
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小说欣赏》《语言文字应用》《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与初中相比,它范围更广,程度更深。如果说以前的语文学习更注重记忆,那么高中的语文学习更注重能力,我们要转变观念,学会思考,学会迁移。
五、腹有诗书气自华
1.创设情境,重点探讨“语文”的人文性。
以教师讲述为主,引入杜甫、苏东坡、史怀哲等材料。用语言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语文浓郁的人文色彩,认识到语文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无比广阔的天地。这些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可以滋养我们的灵魂。
课堂活动:分享打动过自己的话语或文字。
学生交流后分享。
体会“语文”是我们平庸生活的一道光,照着诗和远方。它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滋养着我们,塑造着我们,把我们的生活引向阳光。
2.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根基。
引入材料:习近平主席对“文化”的重视和呼吁,展示20xx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的作文题: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3.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4.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5.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
6.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经典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明确:我们正迎来一个文化的春天,一个文化高度自信的新时代,“语文”,任重而道远!
六、课堂小结
回顾问卷调查反馈信息,根据课堂内容重新思考今后语文学习的方法。
认识高中语文(开学第一课)
目标:
1、 了解——高中语文学习与初中语文学习的联系和区别
2、 了解——学科的特点和高考的要求
3、 了解——语文学习的习惯和老师的学习要求
4、 明确——语文学习的意义和应有的态度
讲授要点:
一、开场白和自我介绍
二、理解“语文”
1、语文——语言、文字
(1)听(会听课,听懂别人的话,别人说话自己能够专心听)
(2)说(大胆说话,大声说话,说得条理明白)
(3)读(表情朗读,理解阅读)
(4)写(会写各种文体的文章,达到表达的目的)
2、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的联系与区别
高中语文学习需要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高中语文学习比初中语文学习要求更高:
(1)初中固定一块教材,高中不固定教材,高中教材分为固定部分叫“必修”,不固定部分叫“选修”,还有校本教材叫“自修”,共三块构成;
(2)初中学习只要阅读理解,会写600字作文,高中是“阅读赏析,表达与交流,会写不少于800字或1000字的文章”;
(3)初中学的文体不完全系统,高中完全系统——小说与戏剧,诗歌与散文,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
(4)高中实行学分式学习。
三、语文学科的特点
1、最难学好,因为主要靠自学,老师的作用小;
2、积累要求高,记忆的东西要求多,了解的东西要求多,要记性;
3、语言文字的领悟力难以形成,要悟性;
4、好作文难写,要灵性;
5、个人成绩会时高时低,进步缓慢,不能迅速达成;
6、高考三桩之一,成绩160——200分。
四、学好语文需要好的学习习惯
语文学习的习惯你养成了吗?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知识信息量大,自修实践性强。这就告诉我们:第一学好它不容易,第二依赖于学习者自身努力。语文考试在五个层级上考学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运用,赏析评价。中考也好,高考也好,说到底,就是考学生的记性和悟性。而记性和悟性绝不能在短时间内速成,需要长时期的积累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怕记怕背,懒于动手,是学语文的大忌。要学、会学、坚持学,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语文教学的方向,更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学生这个主体的一个根本性的要求。“一切皆从习惯开始”没有良好的习惯,语文教学必无效率;没有良好的习惯,何谈记性、悟性的生成和发展?没有良好的习惯,哪来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形成?
那么,学好语文应该要有哪些良好的习惯呢?
(一)放声朗读的习惯。这个习惯现在小学生还做得比较好,中学生就差多了,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习惯越差。高二、高三的学生你就很少听到他们自觉地放声朗读了。有早读课的地方,早读听到的基本是外语的朗读,而语文的朗读只在一种情况下出现,那就是有老师当面督促或是有课文背诵将要检查时,这种朗读带有明显的应付性。探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以为考试不考有声朗读,不必费劲地发出声音。
其实朗读自有好处。古人说:“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这里说的是文言文的学习,那么现代文呢?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朗读可以“从字句中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作者的情趣”,他还说即使是自己写的作文,也要拿出来读,“才见出声音是否响亮,节奏是否流畅”。这就是说现代文的学习仍离不开朗读。朗读与默看比,更容易让人身心俱入,专注集中。避开学习这个功利层面,朗读还能从美学的感受上产生心理的愉悦,体验出语文学习的乐趣。
(二)预习新课的习惯。老师教新课前,学生一定要先预习,做到:1、能流畅地读出课文;2、围绕课后练习,做出基本思考;3、找出难懂的地方,准备质疑;4、可以根据课文查阅有关参考资料。有了预习,才能提高听课效率,才能学得主动。
(三)记笔记的习惯。首先做好课堂笔记,老师讲的要点,一时还弄不懂的问题答案都要先记下,这将有助于自己课后复习理解和总结积累。其次做好读书的笔记,可以写在书上(自己的书),也可以写到笔记本上。可以是抄录的词语运用或美言警句,也可以是自己的赏析点评。俗话说得好“好头脑子,不如懒笔头子”,有时听过、看过,却不如“记过”。笔记可以长自己的记性。
(四)勤用工具书的习惯。《现代汉语辞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作为中学生这两本工具书应必备,条件好的还可以置办一些其他的工具书。遇到陌生的或模糊的字词,要勤查,不要想当然。例如高中语文课本《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中有一处:“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特称龟裂片。”这里“龟”是个易读字,“龟裂片”一词,结合实物,虽带模糊,好像也能懂。如果放过去,错读产生了!查一下工具书就知道,这里“龟”有两个读音,前读“guī”后读“jūn”,又认识了一个古地名“龟池”的读音。俗话说“平时学习懒一懒,考试分数减一减”,你容易错的,也是考试容易考的,为什么不勤用工具书呢?
(五)思考和说话的习惯。课堂上,有的同学懒于思考,怕回答问题,总是等老师最后“真情告白”。有的同学虽然对答案有所知,却怕当众说话。口语训练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社会离不开交际,说话既可以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又可以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一个经常在公众场合说话的人,其口头表达能力一定优于那些公众场合说话少的人,这也是“用进废退”的道理。农村中学的学生多不爱讲话,有的即使说话声音也小,语文课常处于沉闷状态,这是一定要改变的。
(六)课外阅读的习惯。要学好语文,仅靠《语文》书远远不够。像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就规定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比如规定一个高中生三年的阅读总量不少于300万字,并开列了课外阅读的书目。高中语文教材还配备了《语文读本》给学生课外阅读。几年下来,我们发现不少学校、不少同学并未好好利用,基本上是处于放任式、束之高搁式。可以说,缺少课外阅读,很难形成语文的悟性。
(七)勤写勤练的习惯。多写,手不生疏;勤练,熟能生巧。完成课内作业后,适当做点课外练习,对于提高自己阅读和写作能力是大有补益的。
(八)整理积累的习惯。这是要求学生对自己学习的知识,或是课堂笔记,又或是做错的题进行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库。比如,整理文言文“为”的读音:1、wéi①当动词用,②表被动,③句末语气词;2、wèi当介词,表示“为了”或“替”讲。经过总结整理,形成深刻的印象,形成知识和能力的积累。
(九)总结得失的习惯。一篇课文教学结束后,一个单元教学结束后,一个专项训练结束后,一次作文评讲后,一次考试后,都要总结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得失体会,这样可以巩固、强化自己已经学到的知识和能力,也可以借此来改正自己的错误,弥补其不足。
(十)书写清楚的习惯。凡是写给别人看的东西,都要养成书写清楚、文面整洁的习惯。让看的人一目了然,不能让人家难辨认,看得烦躁。中考阅卷、高考阅卷,书写马虎、文面不清的,都是吃亏的。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非目的,而是手段。这样做的指导思想是“自主学习”的意识,同学们在习惯养成中走向“要学、会学、坚持学”的路子,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最后达到“不教自会”的境界。
五、语文学习的境界
(1)要学——态度问题
(2)会学——方法问题
(3)能学——持衡问题
六、具体要求:
(1)工具书齐全(《现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不能少);
(2)早读天天读,一半时间不能少;
(3)课前先预习,不预习不听课;
(4)课上认真听,身心投入勤用脑;
(5)课堂记笔记,课后看笔记;
(6)作业天天做,不等老师布置自觉做;
(7)晚自修的语文课计划安排有效率;
(8)每周周记一小篇,每周大作一大篇;
(9)硬作业硬完成,软作业也要硬完成;
(10)给人看的东西书写要清楚。
七、学好语文的意义
学好语文,高考有门;
学好语文,事业有成;
学好语文,人上之人;
八、总结
语文能力听说读写
语文三性记性悟性灵性
语文境界要学会学能学
语文学习习惯十个
文档为doc格式